【凯】大家好,我是凯。今天我要跟你聊一个让我震撼的商业现象。一个叫blueglass的酸奶品牌,十年默默无闻,突然凭借一杯被消费者称为"泻药"的酸奶爆红全网。你没听错,泻药酸奶。这听起来很荒谬对吧?但我告诉你,这背后隐藏着一套完美的商业逻辑,任何想要打造爆品的人都应该学习。我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,深度研究了这个现象,访问了13个用户,拆解了他们的整套增长飞轮。我的结论是:blueglass的成功不是偶然,而是三个商业框架的完美结合。如果你正在创业,或者想要打造下一个爆款产品,今天的内容对你来说就是一个商业教科书。
让我先给你一个快速的背景。blueglass这个品牌,之前就是一个普通的高端酸奶店,单杯价格25到45元,被称为"酸奶界的爱马仕",但一直不温不火。直到他们推出了一个叫"BUFF畅"的系列,添加了大量益生菌和膳食纤维,主打通便功效。消费者喝完之后,效果非常强烈,很多人戏称它为"新型泻药"。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,这个"泻药"标签不但没有毁掉品牌,反而让它在小红书、抖音上彻底爆红。
你可能在想,这有什么好研究的?不就是一个网红产品吗?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,但当我深入分析之后,我发现这里面有一套完整的商业逻辑,可以复制到任何行业。
我用了三个经典的商业框架来拆解这个案例:STP战略框架、Jobs-to-be-Done需求分析,还有病毒式增长循环模型。让我一个个给你分析。
首先是STP框架。什么是STP?就是市场细分、目标选择、市场定位。blueglass在这三个维度上的选择都堪称教科书级别。
先看市场细分。中国酸奶市场竞争激烈,伊利、蒙牛这些巨头把持着主要份额。blueglass聪明的地方在于,它完全没有跟这些巨头正面竞争,而是重新定义了自己的赛道。它不是在做"好喝的酸奶",而是在做"功能性健康饮品"和"即时性体态管理方案"。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市场。
我访问的一个用户畅畅告诉我,她长期便秘,试过很多方法都没用。当她发现blueglass的时候,她想的不是"我要喝杯酸奶",而是"我需要一个能立刻解决问题的方案"。你看,这就是赛道的差异。
然后是目标用户选择。blueglass瞄准的是20到35岁的都市白领女性,这些人有三个共同特征:第一,有明确的健康和身材焦虑;第二,追求效率和即时满足;第三,社交需求旺盛,愿意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新奇体验。
我访问的另一个用户小敏说得很直白:"我就是那种会为了第二天的约会,花45块钱买一杯能让我立刻变轻盈的酸奶的人。"这就是典型的目标用户心理。
最关键的是市场定位。blueglass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的位置不是"一杯酸奶",而是"一个可以喝的、即时见效的、具有社交属性的身体管理方案"。这个定位太巧妙了。
现在我们用Jobs-to-be-Done框架来看用户到底在"雇佣"blueglass做什么。这个理论的核心是,消费者买产品不是为了拥有产品,而是雇佣它来完成某项任务。
我发现用户雇佣blueglass主要完成三个任务。第一个是功能性任务:快速强效地清空身体,获得立竿见影的轻盈感。用户畅畅跟我说:"第二天有重要活动,但感觉身体沉重、排便不畅时,我需要一个能立刻见效的解决方案。"blueglass的强烈体感正是对这个任务完成情况的显性确认。
第二个是社交性任务:给用户一个新奇、有趣、值得分享的社交货币。我访问的探店博主阿泽说:"我看到这个产品的时候想的是,这肯定能在我的粉丝群里引发互动。""泻药"这个充满争议的标签,本身就是完美的社交话题。
第三个是情绪性任务:让用户感觉自己在积极管理健康,向理想的自我靠近。瑜伽老师小雅告诉我:"喝这个酸奶让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对健康有益且有仪式感的事。"
你看,一个产品同时完成三个层面的任务,这就是它成功的根本原因。
接下来是病毒式增长循环。blueglass的爆红不是偶然的营销事件,而是一个设计精巧的用户自传播循环。
整个循环是这样的:新用户通过小红书、抖音看到"挑战blueglass"、"新型泻药测评"这些猎奇内容,产生强烈好奇心。然后他们被"即时通便"的功效承诺驱使,去线下门店购买。喝完之后,获得超预期的强烈生理反馈。这种戏剧性的体验激发了强烈的分享欲,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详细的测评笔记或搞笑吐槽。这些内容又触发了下一批用户的好奇心,循环就这样延续下去。
最关键的是,品牌方很聪明,他们不回避"泻药"这个争议标签,反而顺势以"喝了会'畅'"这样的幽默方式回应,进一步放大了传播效果。
我知道你现在在想,这套逻辑听起来不错,但对我的生意有什么实际指导意义?
基于我的研究,我总结了五条可执行的增长法则:
第一,从"产品思维"转向"任务思维"。不要只迷恋产品参数,要深度思考你的产品被用户雇佣去完成什么具体任务。一个能完美完成高频、高焦虑任务的产品,就具备了成为爆品的潜力。
第二,打造产品的"体感"和"证据"。让用户明确感知到效果。blueglass的"泻药"体感就是功效最直接的证据,比任何广告语都有效。
第三,将产品设计成"社交货币"。思考你的产品是否具有可晒性、可聊性和可证性。能不能让用户拍照分享?能不能成为朋友间的谈资?能不能展现某种身份?
第四,拥抱争议,化"标签"为"资产"。"泻药"本来是负面标签,但blueglass通过精准定位将其转化为极具辨识度的品牌印记。面对争议,巧妙引导比被动回避更有建设性。
第五,高溢价是结果而非原因。blueglass的45元定价不是凭空而来,而是用户为功能、社交、情绪等多重价值的综合支付。你必须先创造超越产品成本的综合价值,高溢价才能成立。
如果你想打造下一个blueglass,我建议你按四步走:第一步,洞察一个"急、重、频"的用户痛点;第二步,研发一款"强反馈"的尖刀产品;第三步,创造一个"有记忆点"的传播符号;第四步,引爆一场"UGC主导"的社交战役。
但我必须提醒你,这个模式也有风险。过度依赖猎奇标签可能导致品牌形象固化;强功效背后存在合规和安全风险;作为"急救包"而非日常饮品,复购频率可能有限。
blueglass的成功给我最大的启发是: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,产品的传播力与功能性同等重要。那些能够同时满足用户功能、社交、情绪三重需求的产品,才真正具备了成为现象级爆品的潜力。
我的建议是:停止制造"还不错"的产品,开始思考如何创造"不得不分享"的体验。这就是blueglass教给我们的最核心商业逻辑。